吾日三省吾身-2021.4

前言

大家好,我是光源。

我算是一个倾诉欲比较强的人,我的一些感悟、我学习到的东西、我碰到的开心或丧气的事 我都喜欢向朋友倾诉或者写成文字。

只是写成博客的话,不免需要照顾读者体验成本较高,因此现阶段更喜欢偶尔发在朋友圈或记录在私密的日记里。

但今天,此时此刻我坐在浦东图书馆的安静的人群中,忽然觉得想写点什么,于是便有此文。

一、追寻最(学)佳(会)实(偷)践(懒)

前阵子跟组内同学 one on one 的时候,同学问我,是不是一个希望一切都在轨道上、追求严格的纪律性的人,因为我日常会把事情说得很结构化、时间节点会给得特别严谨。

我的回答是,不是,我是在追求最佳实践,如果知道怎么做事最优,那么就没必要留下可能会发生误会、可能会留风险的空间。换言之,我在偷懒,我不愿为不该发生的事情花费精力。

先谈谈偷懒。

假如我们将事务划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分类的话,那么短期的事务往往需要的是敏捷高效,干就完了;而对长期事务来说,维护成本可能会远大于执行成本。

那么如何降低维护成本呢?显然,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的维护成本是远小于一个杂乱无章的混乱的系统的。

同样做一件事,有秩序的体系里你只需要花费 1% 的精力,但在一个混乱的系统里可能花 10% 的精力还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所以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让自己的环境尽量有序是一种「节能」方式。

但这样的话说出去难免会有点冰冷,仿佛像没有感情的机器。过于强调纪律性会给人一种纪律性高于一切的误读。

是的,不管多木讷的人,人本质上是追求轻松自由的,它先天与秩序相悖。如果周遭都是刚性的各种条例束缚,没有人能受得了。就我自己而言,我希望团队氛围是「轻松自由但不散漫」,即保住基本盘是有序的,细节保持弹性

如何理解基本盘?举个例子,我们提倡弹性工作制,但弹性工作制的 baseline 是跟你协作的同事的日常节奏,比如有晨会至少要参加下晨会。(有一些特例,某些公司比较内卷会比较加班时长,这种就别参考同事的节奏了,赶紧投递简历给我来我们这边吧)

如何理解基本盘之上的弹性?比如做一件事,事前有计划、事中阶段性反馈把控风险、事后能落地有产出 —— 这些足以把事情做好。至于做事过程中,你是早来早走还是晚来晚走、你是线上参会还是线下参会…… 只要不违反公司条例,都不太紧要。适当得留有一些弹性或者说人性化,是能够让人觉得舒服继而发挥出更好的战斗力的。

当然,保证合理的有序只是「团队管理」这块的偷懒心得,日常做事这块还有很多小技巧。

比如你明知道你现在做的是一个核心模块就顺手把文档写好一点,那么后面 100 个向你咨询的人都可以用一篇翔实的文档打发掉(这里的 100 还真不是夸张,我做的某个模块被咨询的人次远大于 100,每发生一次都是在给我正反馈);比如你明知道突然拉多个人沟通肯定会因为上下文认知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那么就在沟通之前把上下文对齐,可以节省非常多的唇舌;还有个简单的例子,你明知道某个代码块的业务逻辑比较绕,那顺手把注释给写了,也就不会出现「一个月后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情况了……

一些优秀的习惯本身不是靠耳提面命得来的,而是一次次的「提效」复盘中习得的。如果你的导师恰好是个会给你分享这些技巧的人,那么不妨尝试开放谦虚得先做着试试,也许它也适合你。

二、所谓的勿忘初心

人走着走着就会发现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社会强加给每个互联网人的压力、人们对于安全感的追寻、周遭的人的影响,都让我们慢慢开始焦虑之前无所谓的东西。

本来觉得推高房价这场游戏里每个人都像链条上的齿轮,越是努力往前爬,铰链施加在身上的束缚就越重。

算一算租售比,买房相比租房在生活品质这块实在是划不来。

但年岁渐长,得到了一些、失去了一些,终究变成一个会去羡慕几年前买了房现在涨了三四倍的案例的人,也会后悔之前对居住证、存钱等比较佛系的态度。

不知不觉,已然入局。

事到如今,也会开始犹豫到底是之前的认知存在误区,还是自己本身变了味。

前些天听一直关注的一个产品经理少楠在博客里谈人的处世逻辑。他说现在会有一些投资人或者大厂找他洽谈 flomo 的投资事项,要是放以前,他一定会有些迷惑,因为他无法判断这些是不是好的机会。但现在,他能正面拒绝对方「你给的东西很好,但我不需要,以及祝你幸福」。

对他来说,做一个好的作品比赚一些钱更重要。

他已然是得到了自己的清晰的目标的人,这点挺羡慕的。

最近比较喜欢一句诗,「只是当时已惘然」。

回想过去种种,在后视镜里看,似乎事务的发展都是清晰的、有明显的趋势,但处于当时的我们只觉四周是一团浓厚的迷雾,我们或慎重、或随意踏出一脚,然后就决定了接下来的路。

但假如重来,我们还是我们,我们还是会做一样的决策。

就像我经常会在「忘记密码」后去设置新密码时,设置了与老密码同样的密码(设置新密码里往往会提示一些例如「需要包含特殊符号」等具体的规则)。

三、该死的完美主义

熟悉我的文风的人应该知道,我是一个很容易把文章写满、写长的人。

这点给我的困扰是,我往往需要为一篇博客准备好些天,而在注意力缺失的当下,长文的阅读体验本身也并不好。

与之相关的还有我尝试做一些 App 的时候往往会先在产品设计层面纠结半天 —— 如果没有一个 amazing 的设计出现,我可能会拖上好几周然后宁愿把它从我的 idea 库里删除。

这些都是该死的完美主义。

所以我也在尝试打破一些东西,尝试把文章写短、尝试把设计简化、尝试把细节追求放到后面的迭代中去……

那么就从这篇草草结尾的文章开始吧,哈哈。